念楼学短十分钟带你轻松读懂一篇古文

清朝末年,一位外国传教士编印《圣经》,他将《圣经》中的同一段话,用各种文字翻译出来,各占一页,只有中国文言文的篇幅最短。钟叔河先生曾说:古文最简约,少废话,这是老祖宗的一项特长,不应该轻易丢掉。

钟叔河,原岳麓书社总编辑,著名出版家,学者。因历史原因,钟老被划过右派、开除公职、判刑劳改,但他始终不忘一个文人的初心,在出版《走向世界丛书》20余人的团队中,82岁的钟叔河仍是主编之一。

钟老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他教孙女的方法很特别。钟老挑选古文里面不超过一百个汉字,而且独立成篇的文章,进行翻译、注释、评析。后来,这些小册子应邀出版,名为《学其短》。

此书深受读者喜爱,自年首刊至今,历经多次改版印刷。钟老不断对其补充和丰富,亲自作序七次,《学其短》也进阶为《念楼学短》(钟老住在20楼写作,廿念相通)。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共五十三组,五百三十篇。

学短不是你想的那么浅显,也可以很深厚

关于长话短说,有一个故事。北大教授胡适为让学生体会文字的运用,对学生说:有位朋友给我打电报,请我去政府部门工作,我决定不去,就回电拒绝了。请同学们根据我这个意思,用文言文写一个回电,看看谁用的字最少。(电报按字数算钱)

胡适挑了一份用字最少的电文:“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胡适说,这份写得确实不错,仅用了十二个字。但我的电报却只用了五个字:干不了,谢谢!胡适又解释说:“干不了”就有才疏学浅、恐难胜任的意思;“谢谢”既表示感谢,又有拒绝的意思。

这个故事充分说明,长话短说,不等于浅薄,相反,更需要深厚的知识底蕴作支撑。当今快节奏时代,一切都讲究短,短视频、短信、微博、微头条应运而生。如何在短时间内,在短短的文字里,表达清晰,抓住人心,则需要功底。

《念楼学短》,书如其名,深谙短之精髓。打开书本,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短,主题短,原文短,注释短,翻译短,评析短。排版也是精减规整,随手翻开一页就是一篇文章。包括原文,每篇五百字左右,十分钟读完绰绰有余。

右页为,上部为原文,字右边的小黑点是为断句标志,可说是非常贴心,毕竟篇古文都熟的人不多。下部为注释。

左页最上面是每篇的主题,非常契合原文而又通俗直白,比如在“孟子——王顾左右”篇里,题为《尴尬的王》,在“庄子——梦为胡蝶”篇里,题为《我是谁》。下面是分别是和。读是翻译,曰是评析,短短几百字,既是真知灼见,又诙谐有趣,读一篇古文就像读一个故事。

注释不是你想的那么严肃,也可以很好玩

说到文言文注释,我们就会想起初中课本上原文下面的小字,别看那些字小,有时比原文都多,还经常考试呢,所以注释总是很严肃的。《念楼学短》也有注释,包括文章出处、作者介绍、特殊字词等。有的多一点,但大多只有几个字。

《田家乐》篇原文及注释

黑牡丹,水牛的戏称。唐五代时以赏牡丹为雅,刘训有次请客,故意牵来水牛,指着它对客人说:“此刘家黑牡丹也。”

我们看了这个注释,不但为之莞尔一笑,而且读起原文来更觉有趣,也知道了一个新的典故,同时,对苏东坡乐观豁达的胸襟、风趣幽默的性情有了更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注释谁不喜欢读呢?

又如在《人的尊严》这一篇,作者对“辑”的注释。

《人的尊严》篇原文及注释

缉,原注为敛,是收的意思,说因饿者无力穿鞋。我却纳闷如何收法,夹在腋下岂不更加费力?收入行囊黔敖又怎能见到呢?

《念楼学短》初衷在短,作者却花这么多文字注释一个并不关键的“缉”字,足见作者对待前人文章的审慎态度,同时,又敢于提出异议。读到这里,或许我们也会思考:是不是这个饥民,因为鞋子破烂,不合脚,只好用脚趾抠着鞋子走路呢?说是收脚,也有道理。

像这样认真细致而又引人思考的注释,读过一遍,恐怕终身都记住了。在这样的注释之中学习古文,之乎者也都变得亲切多了吧。

翻译不是你想的那么刻板,也可以很传神

说起翻译,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必经之路。当然,学任何其他的语言也是如此。一般情况,我们要么是直译,要么是意译,有时也加上主语、宾语等。钟老是如何给我们翻译的呢?

《嬉笑赴死》篇原文及注释

大儿记着:菜荪子、盐水豆合在一起,细细咀嚼,居然可以嚼出核桃肉的滋味,这是我独有的经验。只要这一点不失传,要砍头便砍头,我也没什么遗憾了。

这个翻译真是绝了!第一,语气形象。“大儿记着”,比原句“字付大儿看”还少一个字,但是父亲的威严与无惧生死的态度跃然纸上,这是一个父亲对孩子最后的教育!

第二,细节鲜明。“细细咀嚼”,原文中并没有,但是这个细节一加,更增添了其中滋味,把原作者嬉笑赴死的态度也衬托得更加鲜明。有人讲写作方法,说到“五感写作法”,就是运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去表达。那么,读懂一篇文章,也是要用全身心去体会的。

第三,整体和谐。“这是我独有的经验。只要这一点不失传,要砍头便砍头”也是根据文章背景加译的文字,读来掷地有声、气势如虹。钟老评价金圣叹的文章“向来别具一格,绝不一般”。

同样,这篇译文也别具一格,译出了文章的风格,更译出了作者的风度。我们学英语,经常说语境,说联系上下文,这不就是吗?若是那些大部头著作,都能译成这样,想不看完都难哪。

评析不是你想的那么狭隘,也可以很走心

原文:论语——各言尔志

《师生之间》为本书首篇文章,其就体现了作者直抒胸臆的风格。

第一段,信息量很大,写到孔子的地位,用了时下流行的“导师、偶像”,很形象。写到历史,写到古代思想家。原来圣人还被如此对待,“死尸还要从坟墓里被拖出来烧灰。”

第二段,引申《论语》其他文章,表达自己对于教与学的观点,但仍着眼在篇名“各言尔志”。在本书里,无论注释、翻译、评析,也会自然融入其他作品和史料,让读者触类旁通,阅读体验更好。

第三段,一句话彰显孔子最大亮点:身为导师而不说大话。

“念楼曰”从原文出发而不拘泥于单纯赏析,把满腹经纶化为走心的文字,润物无声,读之神清气爽,遂体会作者所言:借古人的酒杯,浇胸中的垒块。

《念楼学短》选题好,翻译的白话好,注释好,批语好,读了能增广学识,读来又趣味无穷。不信,只要试读一篇两篇,就知此言不虚。

正如杨绛先生所言,《念楼学短》篇传统文化经典,好读好懂好学,十分钟即可轻松领会一篇古文的精髓,不失为每一个小孩的文学启蒙读物,更值得每一个拥有国学情怀的人去阅读、去传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menwanbao.com/xmwbnr/171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