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图文并茂,中国古代的启蒙教材其

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成功延续了文明形式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对于教育十分重视。

自从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概念之后,中国的教育就成为了一项涉及到全体国民的重要事业。

我们在提起中国古代教育的时候,一般都会联想到学习儒家经典的学子儒生,大家对于那时的经典书籍也都比较熟悉。

不过,大家对于古代孩童接受的启蒙教育,或许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虽然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为首的启蒙经典颇为著名,但在他们出现之前孩童们又是通过什么来学习的呢?

做游戏的古代孩子们

同时,也有许多人都将这几部经典,看做儒家经典的“少年版”,其中的思想价值观念和孩子的天性并不是十分契合。

因此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真正的儿童书籍,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常见的古代启蒙教材

中国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可以说从汉字诞生的那一天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思索如何用教育让文化传承下去了。

从春秋战国到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因此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是没有条件接受教育的,只有那些出生在富贵人家的孩子才有受教育的机会。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启蒙读物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必要性。

因为那时的孩子们更多接受的都是家庭教育的熏陶,而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和使用的教材,这也是所谓“家学渊源”的由来。

《千字文》书法作品

因此这个时代,家长拿来给孩子们学习的课本一般都是历代文人编纂的识字读本。

像李斯的《仓颉篇》、《爱历篇》,西汉史游编写的《急就篇》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而南朝梁武帝让周兴嗣编纂的《千字文》因为涉猎广泛、对仗工整、条理清晰,逐渐成为了被大众广泛接受的启蒙读本。

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建立,中国百姓们接受教育的热情出现了空前高涨的局面。

这时不少寒门人家的孩子也开始接受教育,这让社会对于好的启蒙读本有了更大的需求。

在这一阶段,人们对于启蒙读物的要求变得更高,除了具备教孩子认字的功能之外,还要对历史文化常识有所涉及,因为这可以让孩子们在年岁稍长之后更快地接受儒家经典文学中的内容。

《蒙求》书影

所以这一时期最出色的启蒙读本是唐代李翰编写的《蒙求》。

作者用简练的语言将接近六百个历史典故写了出来,其中有“晋宣狼顾,汉祖龙颜”这样的历史常识,也有“女娲补天、长房缩地”这种神话故事。

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很受小孩子们的喜欢。

到了宋代之后,随着印刷术的继续发展与造纸成本的持续降低,书本的价格终于变得亲民起来。

教育也变得更加普及,启蒙教材的市场进一步被打开。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三字经》、《百家姓》等读物开始涌现,并逐步被家长们采用为经典蒙学教材。

如今的《三字经》读本

不过在这些读物中,除了《百家姓》这样的识字读本外,大多数书籍的内容都在宣扬儒家经典思想,毕竟这是之后科举考试中的核心理论。

而这些内容和孩子们的天性是有所违背的,因此在如今的教育理论看来它们并不能算是成功的启蒙书籍。

那么中国古代有没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本呢?

二、生动有趣的《日记故事》

在元明清时期中国有一种相对流行的儿童教育读物叫做《日记故事》。

其最初的版本是由元代文人虞韶编著的,不过现在已经散佚了。

目前我们看到的《日记故事》其实是在明朝时期修复的几个版本,其中尤以著名书商熊大木整理的版本最为著名。

这本书的题目里虽然有日记二字,但是这和我们如今提到的日记不是一种概念,它并不是一本记录生活的文学作品,而更像是一个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故事集合。

由于其所处时代背景的限制,《日记故事》中还是有不少歌颂儒家思想的内容,但是相比于其他启蒙读物,它还是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

《日记故事》书影

其一是《日记故事》在内容的选取上更加倾向于选择一些少年题材的故事。

比如在古典启蒙读物中最重要的“劝学”故事中,以往的书籍往往会选择凿壁偷光、囊萤映雪这样的故事来教育孩子们发奋苦读,但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是青年人,而且这种艰苦的求学描述和孩子爱玩的天性是相违背的。

《日记故事》就另辟蹊径,将“生知”作为全书的第一个章节。

所谓“生知”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天才。

这本书中举了几个小天才的故事,告诉孩子们有些东西是不需要向他人学习便天生具备的,这在鼓励孩子们自主思考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些故事中有许多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经典故事,比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等都来自这本书。

这些故事用生动有趣的情节教会了孩子们如何判别事情的轻重缓急。

还将一些生活常识加入其中,显然能够更好地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比枯燥的《三字经》更有吸引力。

杨修剧照

而且其十分喜欢收录一些表现孩童机智的故事,比如杨修回击客人的故事便是其中的经典。

一日一位客人到杨修家中做客,他指着桌子上的杨梅问这是杨家的家果吗?杨修立即回击说自己从未听说孔雀是孔子家的家禽,这一回复让客人当场哑口无言。

除了有趣的内容之外,《日记故事》也十分注重用一些故事来对小孩子进行劝导。

像铁杵磨成针,苏武牧羊之类的故事也被收录进了此书之中,这些故事可以教育孩子们做事情要有毅力。

苏武牧羊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放弃了传统蒙学教材中的韵文形式,改用更加容易读懂的散文形式来描述故事。

而且明清时期的各个版本大多都是采取图文并茂的印刷方式,将这些故事的内容放在一张图画下面。

这不但增添了此书的可读性,还让孩子们能够在没有讲解的情况下更好地理解书中内容,这种儿童读物的编排方法也被今天的人们沿用着。

三、古代的共享读物

在《日记故事》流行之后,受其启发,又有很多类似的图书出现在了蒙学市场上。

这些儿童读物的宗旨无一例外宗旨皆是导人向善,用一些经典的文化历史故事来教育孩子们人生哲理。

不过问题也随之产生了,这些读物中的故事说教感觉比较强烈,并不十分受孩子们的喜爱。

像现在的小朋友更喜欢阅读一些情节精彩的幻想故事一样,古代的孩子也是如此。

不过当时并没有专门写作儿童文学的作家,因此这些想要看故事的孩子们只能从长辈的书房中寻找读物,这种亲子共同阅读的形式被称为“共享阅读”。

画像版《西游记》

在明代之后,随着印刷业的发展,中国的通俗文学发展到了高峰期,大量小说出现在市场上并获得了百姓们的喜爱。

在这些读物中像《西游记》、《镜花缘》等神话小说颇有市场,也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那时的小说读本和《日记故事》等书籍一样,一般都有着精美的插图,因此孩子们即使不能顺畅通读文章,也可以对书中的大致内容有所了解。

而且《西游记》这样的小说不同于蒙学教材。

其中的故事很有可能成为孩子身边大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因此即使读不懂书本孩童也会对其中的主要人物和重要情节有所了解。

再者《西游记》的故事本就和童话类似,虽然现在人们流行用一些带有政治色彩的角度来解读这本巨著,但在当时的孩子眼里,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勇者冒险故事,是他们最喜爱的故事类型之一。

再加上孙悟空,猪八戒这种性格特色鲜明,又十分生动有趣的主人公,很难不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

孙悟空的影视形象

而且这种共享读物可以加强亲子间的互动,这也是其他蒙学教材所不能做到的。

在阅读《日记故事》这类读本的时候,家长所扮演的依然是讲解者的角色。

但在阅读《西游记》这样的小说时,父母和孩子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这种交流方式对于孩子而言是很有帮助的。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在自传体小说中,因为一本绘像版《山海经》喜出望外的鲁迅先生。

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孩子对于这种神仙志怪文学的天然喜爱,因此直到今天《西游记》都依然被视作最适合孩子阅读的古典名著之一。

阅读中的孩童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历史上是不缺乏优秀的启蒙教材和儿童读物的。

只不过在封建王朝由于科举制度的巨大压力,让许多孩子不得不早早进入私塾学习儒家经典。

这种做法压抑了孩子们的天性,这才让我们有了中国古人不重视蒙学读物的错觉。

注:

本文关于古代蒙学教材发展的相关内容,参考自《中国古代启蒙读物、共享文学与儿童阅读教学研究》,刊登于《教育史研究》年03期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menwanbao.com/xmwbls/172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